目前,领创集团的ADVANCE.AI和Atome Financial的诸多业务模块均部署在亚马逊云科技上。领创集团还利用了亚马逊云科技的机器学习服务Amazon SageMaker提升风控模型响应速度。
开源开放是过去30多年英特尔一直坚持的理念,践行“软件定义、芯片增强”战略,建立了从全球生态到中国生态的建设路径。英特尔坚信开放、开源才能够让整个IT行业最好的技术得到发展,这是英特尔未来企业战略以及中国战略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。
英特尔宣布于中国市场推出第二代Gaudi深度学习加速器——Habana Gaudi2。Gaudi2深度学习加速器的架构旨在高效扩展,以满足大规模语言模型及生成式AI模型的需求。
昇腾人工智能产业高峰论坛在上海举办,华为携手伙伴联合发布昇腾AI大模型训推一体化解决方案,加速大模型在各行业应用落地,并有23家昇腾AI伙伴推出AI服务器、智能边缘与终端新品,共同为行业智能化升级提供丰富的产品与解决方案。
无论是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,还是各行各业的转型升级,到碳中和的美好愿景,亚马逊云科技都希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联想从单点技术、交互技术和生态构建三个维度,推动智能终端设备的功能进化与体验提升,重新定义了智能时代的极致用户体验。
英特尔演示了即将推出的下一代PC处理器——代号Meteor Lake的人工智能特性,内置神经网络视觉计算模块(VPU),基于OpenVINO Intel深度学习工具包,可以实现多项人AI驱动的新功能,为PC带来全面革新的AI新体验。
NVIDIA在今天上午的2023台北电脑展主题演讲中,宣布推出全新定制AI模型代工服务NVIDIA ACE游戏开发版 (NVIDIA Avatar Cloud Engine (ACE) for Games),利用AI驱动的自然语言交互技术,为游戏中的非玩家角色(NPC)带来智能,从而改变游戏体验。
消费级机器人品牌乐森机器人推出三款消费级娱乐机器人,包括乐森巴斯光年、乐森大黄蜂G1性能版、乐森擎天柱《超能勇士崛起》精致系列机器人,以及两款乐森智能基地。乐森正在加速实现让消费级娱乐机器人正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,开启消费级机器人新时代。
在Microsoft Build 2023开发者大会期间,高通技术公司展示了公司最新的终端侧AI创新,包括在骁龙计算平台上运行生成式AI,以及开发者在采用骁龙平台的Windows 11 PC上创建应用的新路径。
IDC发布了最新的《中国半年度加速计算市场(2022下半年)跟踪》报告。数据显示,2022年加速服务器市场规模达到67亿美元,同比增长24%。
TrendForce集邦咨询预估2022~2026年AI服务器出货量复合成长率将达10.8%。
TrendForce集邦咨询最新报告指出,在AI热潮下,GPU及AI芯片相关供应链业者可望受惠,但生成式AI及相关技术商用仍面临考验。
骁龙计算平台以其出色的能效、强大的AI能力以及5G连接能力,大大提升了移动PC的体验,在硬件之上带来的更多是体验的侧重,尤其是AI能力的应用更是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,为下一代移动PC的发展指明了方向。
AMD已在实验室中运行了下一代Ryzen移动端Phoenix Point APU,并配备了赛灵思的AI加速引擎。
阿里云宣布正式推出全栈智能计算解决方案“飞天智算平台”,提供基于阿里云磐久基础设施的融合算力和大数据AI一体化平台整体解决方案。同时阿里云宣布启动两座位于张北和乌兰察布的超大规模智算中心。
通过自研结构化局部辐射场动态角色建模方法,OPPO在业界首次实现了自动为宽松着装人体创建动态数字孪生体的工作。AI算法仅通过分析RGB视频即可自动创建用户的“三维化身”还原动态细节。
OPPO自2020年开始参加年度计算机视觉顶级会议CVPR,今年OPPO共有七篇论文成功入选,跻身一流科技厂商之列。
小米12系列在拍照上具备全新的使用体验。而这背后,有着新骁龙8的全面技术支持,尤其是在AI运算上的支持,让小米12系列的影像使用体验激增。
人工智能,即AI,被认为是一场全新的技术革命,其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不会低于互联网。AI正在潜移默化且持续地推动智能手机、PC、汽车等21世纪核心“终端”的最新技术进步。
根据AI Benchmark的测试数据显示,天玑9000芯片的得分高达692.5分,暂时处于移动芯片第一,并且分数明显领先其它新品。
华为用业界领先的AI技术赋能万物智联新时代,让设备、服务、交互三者进行有机地协同组合,给合作伙伴、开发者带来的全新想象空间,为消费者打造全场景智慧生活体验。
中国上海,2021年9月28日——由企业级可扩展图分析平台TigerGraph主办的第二届“Graph + AI中国峰会”将于10月20日线上举办,本届主题为“图创未来·无界精彩”。作为全球唯一一个专注于图技术的行业峰会,“Graph + AI峰会”自开办以来,受到数据行业专家及应用领域伙伴的持续关注,吸引了全球74个国家的上万人参与。